3月约战新西兰,国足能实现“稳赢”吗?******
主帅虚位以待 热身先被安排
3月约战新西兰,国足能实现“稳赢”吗?
“消失”了近一年的国足,终于有了新动态。2月1日,国足热身赛计划终于尘埃落定,中国足协官方宣布国足将在3月23日和26日与新西兰国足进行两场热身赛。
时隔三年半,国足终于再次得到了国际A级友谊赛的比赛机会。
毫无疑问,与国际排名不如自己的新西兰进行热身,国足的目标就是赢球找找自信。但令人尴尬的是,虽然热身赛时间已经确定,但更加关键的球队主帅及集训成员的人选问题却尚未有明确答案。
2019年6月11日,国足曾在前任主帅里皮的带领下,在天河体育中心约战塔吉克斯坦。此后三年半的时间,国足再也未组织国际A级友谊赛。在备战40强赛和12强赛期间,也只是与几支中超球队或国字号梯队有过交流,热身效果很难得到保证。
在这种情况下,国足的此次热身赛机会显得尤为宝贵。目前,新西兰国家队世界排名第105位,国足则排在第80位。
从排名上看,国足有望通过两场热身赛找一找在12强赛中失去的自信,同时为新的世界杯周期开一个好头。
不过,国足要想赢下两场比赛,也并非易事。历史上,新西兰国家队与国足曾有过三次交流,国足均与对手1:1战平,难分胜负。此番作战,新西兰拥有主场加持,这将成为他们在比赛中的有利因素。
同时,球队人员构成的不确定性,更让国足难言“稳赢”。自去年3月底结束12强赛以来,这支最受关注的国字号球队近乎呈“解散”状态,近一年的时间里没有开展任何形式的集训。
直至今日,球队主帅由谁担任,仍没有人给出明确的答案。主帅迟迟未定,集训阵容的确定更是无从谈起。
从目前的情况来看,在扬科维奇确认担任U24亚运队主帅的前提下,李霄鹏有可能继续履行主教练合同,带领球队赴新西兰作战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新一期国足集训队阵容,较12强赛相比,将有不小的“换血”。
去年的12强赛,国足阵容平均年龄接近30岁,更新换代势在必行。在最后几场比赛中,李霄鹏有意增加高天意、戴伟浚、朱辰杰等年轻小将的出场机会,就是在为新一期国足铺路。新的世界杯周期,新、中生代球员将挑起大梁。
12强赛的失利,让不少球迷4年的等待化为泡影。如今这支近一年未集训、主帅尚未敲定且面临更新换代的国足,想在“弱旅”身上取得“开门红”,恐怕也没有外界想的那样乐观。(记者 季禹)
(来源:齐鲁晚报 2023年02月02日 A09版)
冬至阳生春又来******
【节气里的韵味中国】
作者:张汀 单位: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
“天时人事日相催,冬至阳生春又来。”冬至已至,农历壬寅年也行将结束。在冬至这一天,白天在全年间达到最短,黑夜达到最长。南朝崔灵恩《三礼义宗》载:“(冬至)有三义:一者阴极之至,二者阳气始至,三者日行南至,故谓之冬至也。”自冬至起,白昼逐日增长,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,因此古人认为天地阳气自此时起开始兴作渐强。冬至象征着新生,预示着否极泰来,万象更新,故从古至今都被视为吉日。
12月17日,在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,雪落在植物上。新华社发
那么人们都是怎么庆贺“大如年”的冬至的呢?《汉书》中记载:“冬至阳气起,君道长,故贺。”《后汉书·礼仪》有云:“冬至前后,君子安身静体,百官绝事。”不仅要放假,还要修养身心,相互庆贺。仪式方面,要挑选“八能之士八人”,鼓瑟吹笙,奏“黄钟之律”。《晋书》中也有“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……其仪亚于正旦”等记载。可见在一千多年前,冬至在皇家就已经颇受推崇,选择在太阳回返的日子里行祭祀天地的大礼。
12月11日,云南省香格里拉市建塘镇植物结霜。新华社发
到了唐宋年间,冬至的地位与元旦近乎平起平坐。关于民间百姓的庆祝方式,在南宋孟元老的《东京梦华录》中写明:“十一月冬至,京师最重此节,虽至贫者,一年之间,积累假借,至此日更易新衣,备办饮食,享祀先祖……一如年节。”宋末元初的《武林旧事》这样记载冬至:“朝廷大朝会庆贺排当,并如元正仪,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,车马皆华整鲜好,五鼓已填拥杂沓于九街。妇人小儿,服饰华炫,往来如云。岳祠城隍诸庙,炷香者尤盛。三日之内,店肆皆罢市,垂帘饮博,谓之‘做节’。”可见,在皇家的影响下,冬至在民间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也颇高。人们一年间努力工作,开源节流,只为在冬至假期时和家人穿上新衣、打扮妥帖,参与异彩纷呈的节日活动,过个开心体面的节日。
到了明清时,冬至的地位更上一层。皇帝要亲自祭天,百官要进表朝贺。《帝京景物略》中记录了人们欢度冬至时的盛况:“百官贺冬毕,吉服三日,具红笺互拜,朱衣交于衡,一如元旦。”冬至在我国古代节日中的地位可见一斑。无论君民,无论一年间经历多少辛苦,都要在这一天进行“贺冬”,普天同庆,好不热闹。
12月17日,在福建省武夷山市,人们在吃汤圆时放上一勺桂花金橘蜜,寓意新的一年生活甜蜜,富贵吉祥,团团圆圆。新华社发
到了20世纪初,民国政府开始学习西方,推行公历,在传统春节的基础上增设元旦节(公历1月1日),为保证其顺利推行,官方通过放假庆祝等活动表示对元旦的重视。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,也沿袭了从古至今冬至的大部分传统节俗。于是近代以来,冬至在很长时间内被春节替代,地位大不如前。但关于冬至的点点滴滴,依然存在于许多人的记忆之中,也被许多文人墨客记录在他们的作品中,引起了更多人的共鸣。它是包天笑笔下“儿童辈”都“竞饮”的苏州“冬酿酒”;是汪曾祺笔下,家乡高邮的“炒米糖”“欢喜团”;是肖复兴笔下老北京沿街吆喝“萝卜赛梨”的“萝卜挑”;是林清玄描绘的吃完汤圆,全家围炉喝茶的温馨景象;是二月河叙述的一家老小,炒菜烫酒,祭祖宗,拜喜神,大快朵颐。
12月10日,在山东省枣庄市,人们把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餐桌。新华社发
时至今日,我们依然会像前人一样,根据物候变化在生产生活上做出一些调整。姑苏人家依然酿米酒,北方居民依然包饺子,西南地区的羊肉汤香气四溢,汤圆依然象征中国人最希冀的团圆;还有九九消寒图、年画等给冬至增加亮色,人们祀家庙、设家宴、拜尊长,找回冬至往日的神圣与温暖,并在此基础上融入当代生活方式,为这个古老节俗增添了活力。
春生冬至时。在这一年中黑夜最为漫长、春天悄然生发的时节,不如吃碗热汤圆。正如汪曾祺转述母亲的话:“吃完这碗汤圆,就又长大了一岁。”
《光明日报》( 2022年12月22日 09版)
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